佳士得香港秋拍举槌前夕 值点网编辑部愿望清单大公开|中国书画篇

佳士得香港亚洲艺术周将于本月底揭幕,值点网决定暂时把市场分析置之高阁,纯粹以艺术爱好者的身份出发,从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、中国书画部、印度、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部这三大部门,物色心仪拍品。

为了这项特备企划,编辑部同人废寝忘餐,通宵达旦,各自把几百页厚的图录看得滚瓜烂熟,挑选出十二件专业推介,从明式到北欧的设计美学、到失落王朝的雪域守护者、乃至一卷荷风的玩味节奏,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艺术界的米其林指南。

这份充满艺术热情的愿望清单,现在就与诸君分享,大家多多指教。

编按:本篇为中国书画,中国瓷器及艺术品篇早前已刊出,尚有一篇精选即将奉上,敬希垂注

台北故宫前副院长会收藏什么?


灵沤长物:江兆申藏中国书画
Lot 676|清 何绍基《行书苏诗四屏》水墨纸本 立轴四幅|编辑K之选

尺幅:134 x 31 cm(每幅)
题识:信甫一兄老世谦属。子贞何绍基。
钤印:何绍基、子贞
谭伯羽(1900-1982)藏印:集是斋藏天随阁遗箧珍品
签条:

  • 清何子贞行书苏诗(四次)
  • 钤印四方

估价:HK$400,000 - 600,000


我常常好奇,像学者与博物馆员这样一辈子与文物为伍的人,他们自己的收藏会选什么?他们未必腰缠万贯,却一定见过真正的好东西。他们往往收藏最能与自己对话的作品,也许不以价值取胜,却藏着深刻的情感与见识。

在今季佳士得秋拍的众多拍品中,我注意到这件何绍基《行书苏诗四屏》,来自台北故宫前副院长江兆申的旧藏。

江兆申出身安徽书香门第,自小才气横溢,八岁便能为人题画作联,九岁时更在舅父引介下拜访大画家黄宾虹。 1949年,他与夫人渡海来台,随后致信溥儒,表明拜师之意,得以在寒玉堂潜心研读经史诗文与书画理论。


江兆申于台北故宫


江兆申于画室作画

1965年,他在台湾举办了首场个展,同年进入台北故宫任职。在三十年的博物馆生涯中,他留下无数经典研究与展览,是吴派绘画研究的大师。

江兆申的书法,往往能看到他收藏中名家的影子,就像这件何绍基行书。何绍基是晚清最具个性的书家之一,他的字以颜真卿为根基,又融入篆、隶与碑刻之气,线条沉雄遒劲。何氏最拿手的是行书,他从颜体的厚重入手,反覆临摹《争座位帖》,终于得其神髓,并写出自己的节奏与气度。

他的「颤笔」尤为迷人,透过笔锋的摆动或颤抖营造出生拙而迟涩的质感,成为他书法最具辨识度的标志。这件《行书苏诗四屏》正是他成熟时期的佳构,中锋用笔,线条圆润厚实;笔势自由洒脱,时而平正、时而欹斜,意趣横生。颤笔处既见生拙,也流露灵气。

欣赏书法最有趣的地方在于,我们都懂汉字的笔顺,所以能「跟着他写」。比如在这件行书四屏中,我们几乎能看出书法家何时蘸墨、何时疾书、何时略顿。看到浓墨涨墨与枯笔飞白之间的节奏变化,就像在阅读他当下的心境。


如果在明代,一个旅人


罗家伦旧藏
Lot 700|明 蓝瑛《仿宋人山水》设色绢本 立轴|编辑Ken NG之选

尺幅:54.7 x 29.7 cm
创作时间:1622年
题识:余从夏入秋,周旋鄣山道上,随处客窻,图就是册,纪十有三。
社兄凝之过余村中,余出乞政,凝之欣赏不已,遂款博咲。
天启二年(1622)小春钱唐弟蓝瑛。
钤印:蓝瑛之印、田叔氏
罗家伦(1897-1969)藏印:志希图书
罗家伦题签:明蓝田叔仿宋人山水。志希题签。
来源:香港佳士得,中国古代书画,2015年11月30日,编号825
估价:HK$300,000 - 500,000


我对蓝瑛的印象,一开始其实挺模糊的。明末画家那么多,我们常常被「流派」这件事搞得晕头转向。

蓝瑛画山水,但要把他塞进哪个派别,又众说纷纭。他晚年在杭州开创的地方画派被称为「武林派」,画史上又常把他归到「浙派」。可要真拿他的画和浙派的戴进、吴伟比,风格又差了一大截。后来又有人说,其实蓝瑛跟吴门、松江的文人画家关系更密,这就更让人分不清了。

我看着看着反而更好奇:到底,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蓝瑛?


蓝瑛《仿宋人山水》局部


蓝瑛《仿宋人山水》局部


蓝瑛《仿宋人山水》题识

这件《仿宋人山水》,或许就带给我们一些眉目。画上题识写道:「余从夏入秋,周旋鄣山道上,随处客窻,图就是册,纪十有三。」(简单白话文版:整个夏天到秋天都在鄣山一带旅行,每到一个借宿的地方,就对着窗外景色作画,最后画了十三幅。)原来这原本是一册写生画册,如今改裱为立轴。

从这段话中,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真实的蓝瑛 - 一个背着画具、走在山路上的旅人。蓝瑛一生行旅不辍,画史记载他到过福建、广东、湖北、陕西、河南……他笔下的山水,都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。

这幅画属于蓝瑛早年的作品,他早期以摹古为主,宗法唐宋元诸家,笔致工整细润,墨色清淡妍静。近景层次分明,远山淡染如烟,山石以碎笔形塑出肌理,墨韵变化多端,既有宋人笔意,也透出他个人的创造。


夜色荷花的抒情克制


Lot 264|林风眠《荷塘月色》设色纸本 镜框|编辑Ryan之选

尺幅:65 × 64.5 cm
款识:林风眠。
钤印:林风瞑印
估价:HK$2,000,000 - 3,000,000


老实说,每一季拍卖几乎都会出现林风眠的作品,介绍多了,有时也会觉得词穷。但这一幅有点不一样,特别深沉,特别抒情,有一种静静渗出来的力量。

林风眠的身分大家都耳熟能详了,毕竟我们几乎每季拍卖都提一次。林风眠是第一批中国留法艺术家,深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,尝试以东方墨彩来表现西方现代主义形式。他几乎没有画过传统山水,反而是大胆结合中国画的写意情怀与西洋画的浓重色彩。他更引入西画理论中的明暗对比,通过对色彩表现的探索,摆脱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局限。


林风眠《荷塘月色》局部


林风眠

林风眠画荷的作品很多,但这一幅很特别。它不像晚年在香港时那些明亮的荷塘系列般满幅荷花,轻盈洒脱,反而是克制而内敛。画中只见三朵盛放的荷花,在左上角又点缀两株未开的花苞,几片荷叶舒卷交错,像在静静呼吸。背景用近乎墨色的青蓝铺满,全画色调深沉。那几朵白荷在暗色中绽放,花蕊点了些鹅黄,就像夜色里微微发光的灯。

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大约是1950年代。画中的这种深沉克制,或许正是画家的心境写照,像深夜里绽放的荷花,安静而强韧。

这幅作品的收藏故事也颇为动人。现藏家的母亲有法国血统,40年代末住在上海,后来迁居香港。她在沪期间,因缘际会结识了林风眠的法籍夫人。 1956年,林夫人获准出境赴巴西,途经香港时,便将此画转让予藏家家族。自此之后,林风眠历经动荡与沉浮,艺术声名几起几落,而这幅画却始终静静留在藏家家中,一守就是几十年。


狂怪艺术家大集合:徐渭+八大山人+丁衍庸


Lot 120|丁衍庸《荷塘清趣图卷》水墨纸本 手卷|编辑甄蔓之选

尺幅:30.2 × 549.5 cm
题识:半生落魄已成翁,独立书斋啸晚风。笔底明珠无处卖,乱抛闲掷野藤中。为保田仁弟画,丁衍庸画并录天池山人句。
钤印:衍庸私钛
展览:

  • 香港,都爹利会馆,「墨外之墨-梅洁楼藏画」,2014年9月27日至2016年3月15日。
  • 香港会展中心,「粤色画意—梅洁楼藏书画展览」,2022年10月3日至9日。

出版:

  • 《粤色画意—梅洁楼藏书画集》,梅洁楼,香港,2022年,第196-197页。

估价:HK$60,000 - 80,000
 

丁衍庸,被誉为「现代八大山人」,这幅《荷塘清趣图卷》便尽得八大遗意,更多了夸张变形的线条与表现手法。那些翻白眼的鱼、仰头的蛙、孤枝上的鸟、洒脱豪爽的荷。笔墨奔放却不失节制,线条夸张而有节奏感,浓淡交错之间,既有八大山人的冷逸孤高,又多了一份玩味与幽默。


丁衍庸《荷塘清趣图卷》局部


丁衍庸《荷塘清趣图卷》局部


丁衍庸《荷塘清趣图卷》局部

除了画,他的题字也很精彩,引用了明代徐渭的诗句:「笔底明珠无处卖,乱抛闲掷野藤中。」犹如一声厚重的旁白,低沉地道出了那种才华满溢、却不为世俗所容的感慨。

丁衍庸于1957年受国学大师钱穆邀请,出任新亚书院艺术专修课创办老师。后新亚与联合、崇基书院合并而成中文大学,艺术专修课亦成中文大学艺术系。丁衍庸于中大艺术系执教长达21年,授课多是即席示范,挥毫疾速,深受学生敬重,以「丁公」尊称之。


佳士得香港|2025秋季亚洲艺术周

中国书画专场:

预展:2025/10/23 - 拍卖前一天
地点:中环美利道2号 The Henderson 6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