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凌家滩与红山文化玉龙 分析后世龙形象演变(下)

  前文说到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龙形玉器如此相似,令两者有关连性的可能大大地提高。

  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龙雕工都比较朴实,纹饰大多较简单,或是平素无纹,或是网格状纹,在纹饰方面并不花巧复杂,而在凌家滩文化中,大概是工艺进步或是因风俗文化的不同,多了以阴刻呈现纹理的装饰技法,从而让后世人们可以从中窥探古时社会的多元文化面貌。


凌家滩文化玉龙

       而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龙都出现过有角、没角、有鳞的形象,换句话说,就是「蛟龙」、「虬龙」、「螭龙」都出现过了。但是,两个文化中均看不见有翅膀的「应龙」,而《说文解字》中也没有提及过龙是有翅膀的。恰巧地,西方传说中的龙大都是有翅膀的「应龙」形象。那是不是代表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认知中,龙这种神圣的幻想生物是没有翅膀的呢?


红山文化玉龙

       那「应龙」这种龙的形象是在什么时候才演变出来的呢? 《说文解字》是东汉时的著作,而《广雅》则是在三国时期的魏所著成,比东汉晚一点。这短短数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文化冲击而令龙的形象产生改变呢?

  再追溯新石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,学者柳志青提出了「夔龙是青铜时代龙的主要形象」这个论点,如上图中,由商代至春秋战国时代,龙的形象都是没角、有鳞的,这一种无角而有鳞的的龙形被称为「夔龙」,在青铜时代中经常出现。

  在新石器时代之后,有翅膀的「应龙」依然没有出现,而根据柳志青的主张,到了铁器时代的西汉,「螭龙」就成了当时龙形玉器主要的形象,以上图中的长乐玉璧为例,当中的龙有鳞而无角,正正就是「螭龙」,依旧不见有翅膀的「应龙」,加大了有翅膀的「应龙」形象,是在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这段时间才出现的可信性。


龙首璜

  总舍而言,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与凌家滩玉龙的相似度,以及「C形龙」跟龙首璜的相似情况,可以看出两文化是有着一定的关连的;而在新石器时代之后,龙的形象主要都是无角而有鳞的「夔龙」以及「螭龙」,而有翅膀的「应龙」形象大概是在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这段时间才出现,但在现有的研究中,未能确定是否会与西方文化有关或是因为何种文化冲击所致。


参考书目:
1.薛贵笙主编:《中国玉器赏鉴》
2.柳志青:《夔龙是青铜时代龙的主要形象-从玉文化论中华龙图腾的起源与演化》,淅江大学
3.江美英:《中国新石器时代玉龙初探-一个考古/历史、族群文化、科技/艺术的跨域思索》
4.《读解凌家滩、红山文化玉龙的社会文化内涵——兼谈史前文明因素特点》,巢湖学院学报, 编辑部邮箱 2007年01期